飞机掠过赤道,将要降落在印度洋上的海岛——毛里求斯。舷窗外,海水从翠绿到深蓝层层晕染。与非洲大陆的辽阔和干旱不同,这里的山脉青翠,海滩绵延,空气里混杂着甘蔗的甜香与海风的湿润。对朱一龙来说,这是一场陌生而新鲜的邂逅。
“我真的喜欢拍电影、跟自己对话,不断探索自己和角色的连接,打碎再重组。”对于中国电影的国际化表达,他认为需要多元化的类型,“让国外看到中国当下的电影人,我们在思考什么、在做什么。”
如果可以选择,或许朱一龙会像有些小说家那样选择匿名,因为,重要的是作品。但对于身为演员的他,不存在这个选项。影片角色总会与演员共用一张脸,一具身体。他无处可藏。
朱一龙的电影之路,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的大学时代。求索的过程如石子落水,起初无声无息,一个接一个石子打出去,水面渐次泛起涟漪。现在,朱一龙听到了水面传来的遥远回响。
他坐在化妆间里,换上了便装,戴着米色绒帽。至少看起来,朱一龙已经抛却了几年前的那种“拘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