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xsewjxTjCGWFSBNNYk-Og
日期:2021.2.7
北京时间凌晨六点,
我们和朱一龙一起登上最早的航班。
此行的目的是奔赴云南阿者科,
与当地学者、居民一起
了解生物多样性
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积极作用。
“ 在观察中,不断感受人与自然 ”
临时停电的民宿漆黑一片,所有人围坐在一张木质长桌前开着行前会议,讨论着接下来两天在阿者科的行程安排。
这是朱一龙与WWF一起的第三次旅行。他曾在四川的绵绵细雨中深入密林,探寻大熊猫的踪迹;也曾奔赴纳米比亚追踪犀牛,在非洲峡谷、荒原中探索,感受无边无际的热情;这次,我们一起来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阿者科,几千级梯田沿山势而下,一千三百多年的山水波澜不惊。
善意、谦逊、有礼,是许多人对朱一龙的评价。像是一艘顺风而行的帆船,自两年前的爆红,无数商务、剧约纷至沓来,风将帆吹扬,鼓起一个好看的弧度,帆船以稳定的速度向前行驶着,潮平两岸阔。
身为演员的朱一龙,
话不多,大多数时候是安静坐着,
默默观察周围。
他会观察村落里背着竹篓赶水牛的老人,会坐在炉火旁看当地人熟练地翻烤红薯,会蹲在门槛前与穿开裆裤吃着棒棒糖的小男孩对视,眉梢眼角皆是笑意。这些细节观察内化为经历。他觉得作为演员,需要不断感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情、不同的地方……不管听到什么,或是得到什么感触,都是有用的。
“拍戏不光是角色理解和剧本理解,其实你大量的时间是跟人在相处,跟对手演员打交道,跟导演打交道,跟编剧打交道。当你的视野越来越宽,不管是心态还是沟通方式都会变得更好。”
“ 回到生活,回到简单状态 ”
朱一龙是热爱表演的,他相信角色,相信对手,相信剧本里所发生的事,然后去体验角色的真实感受。在“相信”的过程中,逐渐觉得这就是他在当下生活里的一部分。然而,区别于其他演员,告别一个角色需要花时间来“抽离”,朱一龙将自己与角色的告别形容为“逃离”。
“我每个角色演完了之后就是跑,因为演的角色越复杂,演戏的整个过程越会感到身心疲惫。”倒不是说对演戏的态度消极,或许正是因为这份“相信”,使得他在演戏的过程中经历着超高强度的“压缩”。朱一龙将手掌相对竖起打着比方,像两堵墙,再将两掌迅速合拢:“比如说,你需要把角色十年、二十年的生活,在三个月之内压缩在三十集的电视剧里面。你每天频繁地去感受他人生中最精彩和最惊心动魄的部分,这样的大起大落,其实很疲惫。”
“所以经历完这样的压缩人生后,
我想很快地从当中逃离出来,
导演喊‘卡’的那一瞬间,
我就赶紧跑。”
朱一龙觉得,演员完成了表演后就应该将角色交还给观众,通过观众的感知,再来反思自己的表演。若演员借助媒体将自己的想法和所知阐述给了观众,则是主观地去影响了观众对于角色的体会。“表演这块聊多了其实是矛盾的。作为演员,你没办法特别主观地去剖析自己的角色,我觉得还是让观众体会吧。”
而谈及是否会因对角色丰富的情感投入而被改变性格,朱一龙摇了摇头,轻声细语:“我自主觉得不会,虽然可能潜移默化会有影响,但是我主观不太想被角色影响。每当回到生活中,我就希望能回到简单状态。”他希望以前的自己是什么样,就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而简单生活,再在平淡生活中发现美好自如,便是他的状态。
因此,
相比起谈论
揣摩与塑造的一个个角色和演员的进入与抽离,
他更想与我们谈谈生活。
“ 万事万物需要和谐共存 ”
阿者科的生活,源自对朴素的敬畏和探索,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体现;而梯田,则代表着传统山地农耕生产方式的最高表现形式,显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上的生态价值。
朱一龙站在梯田的土坡上,视线沿着山势向下。山间云雾缭绕,水牛在田中耕作,放养的鲤鱼和泥鳅在水田里穿梭,放学的小朋友从远处走来哼唱着歌谣。
来到这里的人们,不由自主地会将繁忙生活的脚步放慢,顺应自然的节奏。
“其实这样强度的忙碌应该也就这么两三年,这段时间度过之后,我还是得回到一个正常状态。”在朱一龙的理想状态下,生活和工作的密度应该相互对等,持续的作品输出的前提是有所输入与消化。
他会去海边潜水,会开着车在荒漠里疾驰,会参与一些和环保相关的项目……不同地方的人情与风貌在他脑海中变成一个个记忆碎片。“有时候可能想不起来具体是什么事情了,或者是当时说的什么话了,但是你脑子里面就会有那个画面碎片在。”
这些碎片连接起来,
像是在不断前进的线形通道里打开的一扇门,
透着光亮,
让他的视野豁然开朗。
“刚刚毕业的时候其实还是无知无畏,但当我拍了一段时间戏后,发现这个行业比想象的更难。一个角色要被大众关注,是很难得的一件事。我现在能收获观众对角色的熟知与认可当然是幸运的,但其实我在当时便做好了这样一个‘长期’准备。”在这十年间,他演过太多大大小小的角色,知名的、不知名的,或许正是这一份“稳”,才让他在风浪里不焦躁。
夜幕降临,满天繁星下,木材被篝火燃烧,噼啪作响。朱一龙走到篝火旁,被村民们簇拥着,音乐响起,大家一起围着篝火跳起了当地的舞步。
Q&A
这次来到阿者科,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其实对我来说,这里的一切,不管是环境还是风俗,都挺新鲜的。我原来去过海边和沙漠,来到海拔这样高的地方的机会其实很少。阿者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它已经形成了一个自主、循环的生态系统,当地人处于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你希望通过这趟行程如何帮助到当地发展?
来之前我就了解到,阿者科之前一直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这两年通过政府和一些志愿者组织的宣传,开始逐渐发展起了旅游业,一些农产品和手工艺品通过延长产业链拓宽了售卖渠道,让村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都逐渐增加。我希望这次行程,也能从自然和人文这两个角度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一些宣传作用,比如让大家了解到梯田之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以及有规律、有节制的农耕对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让这个地方在保持他们风俗的同时,能更好地与现代社会接轨。
与WWF合作快两年了,你有什么收获?
因为跟WWF合作,我对于生物多样性和整个生态系统有了比原来更多的认识。知道了保护濒危物种的必要性,比如说,为什么一定要保护大熊猫?不光是因为它可爱,一个物种的灭绝对于整个生态系统、整个地球,进而对人类本身,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所以我们人类保护生态、保护动物和植物,其实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环保感兴趣的呢?
其实我一直喜欢看《动物世界》,对动物特别感兴趣,了解到一些动物正面临着的生存环境受威胁的情况。我就想,作为人类,能为动物和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做些什么?于是逐渐了解到环境保护,在深入的过程中,慢慢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和体系,所以我想力所能及地做一些环保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里。
之后还有一些想要参与的环保项目吗?
我们这两年暂时先从自然、人文这两方面来关注生物多样性。先通过我自己去体验实践、去感受,然后再把我的感受分享给大家,让大家去了解和体会,引导大家生出更多的环保意识,一起行动起来,至于其他的环保项目,以后慢慢来。
这一趟行程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自由和放松!身处美好的环境,用心感受这里的一切,与当地的人交流,他们特别淳朴,让我身心十分放松,上次去非洲也是这样,自然会感染我。
你之后有什么特别想要去尝试的角色类型?
太多了!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拍,演员这条路还长着呢。
时尚芭莎 × 朱一龙 × WWF专家
对话实录
我们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携手,特邀自然科普作家上官法智与朱一龙一起,来到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阿者科。在这里,我们探寻了梯田里的生物多样性,体会了哈尼族文化的传承,了解了湿地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眼前梯田如画,线面交叠,我们坐下来,聊了聊这两天的所感所想。此刻,春江水暖。
梯田的形成
上:之前见过梯田吗?
朱:电视上看过,工作中也拍过,但这是第一次专门来到元阳梯田。
上:元阳梯田,让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朱:这边风景真的非常漂亮,梯田里的生物循环系统也很特别,之前从没深入了解过。对村民来说,其实他们也不知道养羊或养鱼对生态本身有什么作用,但他们就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
上:对,我觉得这边最有意思的是,村民本身传承下来的民俗习惯是利于当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保护的。比如说,这里延绵不断的一片片梯田,梯田之间看似没什么关系,但从生态角度来说,山顶的泉水流下来,利用高落差,将所有梯田连成一体,形成整片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其实就是一种特别有智慧的农业体系。而且湿地里有鱼,昨天抓鱼了吗?
朱:哈哈,没错,这是凭当地人千百年经验成就的智慧!鱼也抓了,还挺有意思的。
水田的生态循环
上:你感觉这边鱼肉肉质如何?
朱:特别新鲜,很好吃!
上:鱼肉口感确实和我们在城里买的很不一样。这些鱼和鸭子一样,没被投喂过饲料,在梯田里吃杂草、虫、微生物等对水稻有害的东西。而它们的粪便,一方面可以滋养水里的微生物和动植物,另一方面还能成为滋养田地的肥力。很多人不知道,其实哈尼梯田不像其他水田必须依靠外源的化肥来增加作物产量,这里一年四季都不施任何化学肥料,靠的就是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循环,一年四季生机不断,特别健康。
朱:是所有的梯田都这样吗?还是只有哈尼梯田才不施肥料?
上:据我所知,这样的梯田并不是很多。你有没有发现,虽然现在是冬天,很多水稻已经收割了,但村民还放着水。你觉得他们蓄水意义在哪儿呢?
朱:我猜一下,是因为里面的鱼吗?
上:对,这是一方面。
朱: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个水是不间断地从山上流下来的。
上:对,区别于很多地方的人在旱季时将梯田里的水放掉,这里的水一年四季长流,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当地人叫养田。养田就是在冬天不种水稻的时候,鱼、鸭子等动物聚集在田里生活,土壤里的微生物群继续工作。大多数人只看见地表宏观的作物,但常忽略地下微生物的部分,在整个冬天,微生物的活跃度和生存、繁育是一直进行着的,动植物也持续生长,使得整个水田的生态循环能一直进行。这也是现代农业所提倡的有机农业、可循环农业所追寻的目标,因此哈尼梯田对我们农业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泉水来自森林
上:你有没有发现虽然现在云南是旱季,但这里的泉水也只是小一点,却不会断流。一龙,你觉得泉水是从哪儿来的?
朱:跟元田当地的植物、丛林的生长状况有关吗?
上:没错,这里有很好的天然林甚至原始森林,这些森林就像生长在山上的水库。把雨季落下的雨水蓄积起来,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源源不断地输送下来,对维持和调节当地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村民不一定完全了解这些生态细节,他们只是传承着祖先的习俗,将附近的森林按功能分为寨神林、风景林、用材林和水源林等,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大自然。
朱:我们的祖先真的很有智慧,虽然他们可能没有那么系统的环保知识,却利用经验,再慢慢积累完善成习俗,并且传承下来。
上:是啊,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经验和智慧传承下来。他们知道不能破坏周边的自然资源,也正是这种传承,使得这个地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这边的森林里保留了很多动植物物种,也是传统文化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体现。
人与自然共生
上: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可能更熟悉的是当地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鲜少有人注意到当地的生态系统、生活方式、物产,你如何看待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朱:我这几天在村子里和大家一起生活,和小孩一起玩耍,在与许多村民聊天过程中,我发现这里的生活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变得越来越好。阿嫂说,希望继续把水稻、梯田等务农经验不断传承下去,同时,家里的年轻人也有机会到大城市学习,给村子带回来更先进的技术。祝他们越来越好!
上:对,这边的文化、自然环境对于我们在生物多样性的思考是很好的范例。所以,我也希望让更多的人通过了解哈尼族居民与自然相处的模式,达成人与自然的平衡,与自然共生。
了解 档案室主任 的更多信息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